新水母能再生腦袋 可能帶來腦部疾病新療法

據英國《每日郵報》報導,美國科學家已發現一種水母,能在不到四天的時間再生腦袋,可能為人類腦部受傷及其他腦部疾病帶來新療法。

櫛水母 (Comb Jelly)

美國佛州大學研究員莫羅茲 (Leonid Moroz),發現外表看似平凡無奇的櫛水母 (Comb Jelly),其生長過程、免疫系統,及神經和肌肉系統等,都有別於其他海洋生物,甚至能於三天半內自我重生腦袋,因此形容它是「海洋外星人」。

櫛水母 (Comb Jelly)

專家相信,研究櫛水母的內部結構,有助找出方法,治療人類神經退化症,如認知障礙症或帕金森氏症。相關的研究刊登在最近一期的《自然》(Nature) 期刊。

電子紙壁鐘厚度僅4公釐,可裁切成特定形狀

美國波士頓公司 Twelve24 在全球消費性電子展 (CES) 中,展出一款叫做 ClockONE 的電子紙壁鐘,令人眼睛為之一亮。這個鐘運用 E Ink 電子紙厚度薄、耗電低、可裁切成特定形狀等特性,造型極簡,寬 1 公尺,厚度僅 4 公釐,重量不到 1.8 公斤,且使用單顆鈕釦電池即可支持 1 整年的用電。

ClockONE 電子紙壁鐘

ClockONE 目前可在官網預購,預計今年 9 月出貨,零售價499 美元 (台幣約 1.5 萬元)。(綜合報導)

南韓開始測試「充電馬路」

根據外電報導,南韓南部龜尾市日前開始測試全球首創的「充電馬路」,讓電動公車能夠在行駛中無線充電。

目前共有兩輛「線上電動車」(OLEV) 來回南韓龜尾市中心火車站到仁同區 (單趟 12 公里) 測試充電馬路,負責此計畫的「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院」(KAIST) 計畫於 2015 年將這類公車增至十餘輛。

OLEV 系統在路面下方鋪設電纜形成電磁場,電動車底盤感應線圈再將電磁轉換成電能,轉換效率約 85%,兩個裝置的最大間距為 17 公分。研究人員說,地下電纜僅占整體路面的 5-15%,意即僅需刨除部分路面鋪設電纜。此外,電動公車毋須預先蓄電,且其電池體積只有一般電動車的 1/3,不僅減輕車體重量,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。

KAIST 無線電力傳輸技術與開發中心主任趙東昊說:「這是 OLEV 更商業化並廣泛應用於大眾運輸的轉捩點。」但 OLEV 造價昂貴,每輛要價約 7 億韓元 (台幣約 1900 萬元),實用性可能不及定點無線充電,或車頂電纜充電的車款。

電動公車製造公司經理朴鐘漢說:「此技術已能使用,問題是要怎麼降低成本。一但成本降低,我認為會有更多城市有興趣商業化這種新運輸網絡。」(udn.com)

食物也可用3D列印機來印出

據英國《每日郵報》日報導,美國航太總署正委託業者開發「3D 食物列印機」,把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質等原料合成食物,供太空人填飽肚子,如同科幻片《星際爭霸戰》(Star Trek) 情節。未來糧食短缺時,昆蟲與藻類也可成為食物列印機的「食材粉」,取代肉類及蔬菜。

美國航太總署 (NASA) 日前以 12.5 萬美元 (台幣約 373 萬元) 委託 3D 列印機業者「系統與材料研究公司」,在 6 個月內開發太空食物合成機,以利 NASA 將食物材料運送到外太空,供太空人食用。3D 食物列印機的「墨水匣」分裝食材粉及油脂,以「分層上料」方式讓食物成型,在「列印」時順便烤熟。

公司創辦人康特拉特 (Anjan Contractor) 說,3D 食物列印機可緩解糧食危機。他預測,當全球人口超過 120 億,將只有富人吃得起昂貴的肉類及蔬菜,而其他人將購買養分粉及油,利用 3D 列印機來製造合成食物。

荷蘭 TNO 研究機構則指出,3D 食物列印機能依個人所需,製造營養成分不同的食物,還能善用非主流的食物來源,如列印機的「墨水」原料可由昆蟲及藻類取代。

不是愚人節笑話 日本早已在研發有「嗅覺」的電腦

Google 昨天推出「嗅覺」搜尋功能的愚人節玩笑,但事實上日本東京農工大學在此之前早已將這個玩笑變成真實,該校日前推出一種電腦系統,標榜可以讓螢幕散發出香味,讓使用者更身歷其境。

這套系統利用安裝於螢幕四周的風扇,風扇透過不同的風速與風向,來傳遞氣味。換句話說,未來有可能當使用者利用電腦看咖啡廣告時,也可以順便聞到咖啡香。

不過東京農工大學也強調,目前研發技術只開發到「一次散發一種香味」,無法同時間或短時間內散發出多種香味,未來研發會朝此方向邁進。(綜合報導)

美推出iPad機器人 可代替本人開會、逛街

美國公司「Double Robotics」日前推出一款「iPad 機器人」,一台單輪滾動機器上裝設螢幕,使用者只需要在家操作 iPad,控制這台機器人,不必出門就可代替個人出席會議,或是逛街、看展覽。

該台機器人的螢幕會顯示使用者的臉,因此使用者可以透過機器跟別人打招呼;另外,這尊機器人可以隨時調整高度和視覺角度,符合使用者需求。該公司表示,這款機器人主打極簡、優雅風,電力可以維持一天,機器人售價為 2000 美元 (台幣約 6 萬元),若現在預購,預計 2013 年初開始出貨。(每日郵報)

打造矽膠水母 人工心臟的第一步

美國科學家利用矽膠和老鼠心臟組織研發出人工水母,透過電流刺激可產生如同真實水母一般的收縮動作,且與人類心跳機制非常相似,有助未來開發不需使用電池的心律調節器,造福人類。

美國《華爾街日報》報導,哈佛大學生物工程學教授帕克 (Kevin Kit Parker) 某天參觀波士頓新英格蘭水族館時,看到水母在水中游移的伸縮動作,類似心臟撲動的機制,靈機一動,因而與加州理工學院合作,在實驗室裡炮製人工水母。

科學家希望有朝一日以這種技術取得有機體的細胞,再把它們重新組合,據以製造適合人體使用的生物工程系統,如用來製造不需電池發電的心律調節器,甚或替代心臟衰竭後的新器官。

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「自然生物技術」期刊上。

共同撰寫報告的帕克表示:「我們試圖打造組織。這只是為整個器官施以逆向工程的探索練習。」組織工程實驗通常必須仰賴實驗與失敗。帕克表示,他想把土木工程師造橋時發揮的精力與精準引進這個研究領域。

帕克所屬的哈佛研究團隊與加州理工學院攜手研究水母推進的原理,項目包括肌肉的複雜布置、身體的收縮與彈回,以及游泳動作的流體力學。

研究人員以矽酮聚合物打造一個含有薄膜與 8 個臂狀附肢的1公分長水母,再以特殊型式把取自老鼠心臟的肌肉細胞置於這個薄膜上。帕克說:「我們使它們得以自行組織,使其肌肉結構極為接近水母。」

研究人員把這種人工水母置入可以導電的含盬液體。當他們不斷調整液體的電壓時,包覆肌肉的薄膜開始同步收縮。肌肉收縮的動作在水母下方產生漩渦,使水母得以前進,同時把食物推向嘴部。研究報告的另一名執筆人達比利表示:「這2種水母的主要差異是,真正的水母可以取得養分,人工水母則做不到這一點。」

Google無人駕駛汽車掛牌上路

美國內華達州 (Nevada) 車輛管理局昨天對 Google 的自動駕駛或無人駕駛汽車 (Google self-driving car) 發出車牌,意味該車可以在公路上行駛。

該車的車牌用上「∞001」,是美國首輛無人駕駛汽車的車牌;使用代表無限的符號「∞」,代表這是未來的汽車。

雖然無人駕駛汽車獲發車牌,不過當局規定,行車時至少要有 2 個人在車內,其中 1 人要坐在司機位置上,以預防突發事件發生,另外亦要事前提交行車路線,以及購買 100 萬美元 (台幣約 2935 萬元) 保險。

Google 指出,無人駕駛車行駛時必須借助於攝影機、雷達感應器、雷射,以及從手動駕駛所搜集到的訊息資料庫。

管理局已核發牌照給 Google 這輛由豐田 Prius 所改裝的自動駕駛車。Google 的實驗性無人駕駛技術,是由史丹佛大學教授兼 Google 副總裁斯讓 (Sebastian Thrun) 研發成功。

這輛自動駕駛車曾跨越金門大橋,並馳騁於景色秀麗的太平洋濱海公路。

管理局指出,它的車牌號碼 001 左邊印有無限大符號,還擁有獨一無二的紅色車牌,讓員警和民眾容易辨認。

管理局主管布雷斯勞 (Bruce Breslow) 在網站發表聲明說:「我認為,使用無限大符號是代表這種未來汽車的最佳方式。等到製造商開始銷售自動駕駛車給民眾時,就會使用印有無限大符號的綠色車牌。」(綜合報導)

想與偶像接吻 電子海報成全你

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的學生大川慶大因無法壓抑對偶像的崇拜之情,設計出虛擬與偶像親吻的電子海報,只要頭一接近電子螢幕,海報內的偶像也會跟著閉眼睛,做出想要親吻的動作,親完後還會臉紅、微笑地露出嬌羞模樣。

慶應大學的研究小組開發出與海報親嘴的裝置叫「POCHUTER」(日本人稱接吻為 CHU),大川是提出此構思的人。大川說,他本身很迷偶像,房裡也張貼了心儀偶像的海報,但他不喜歡面對沒有任何反應的海報,因此想設計偶像有表情也有動作的海報。

電子海報的原理很簡單,在電子海報上裝設超音波感應器,讓海報中的影像可以隨人的動作變化來感應,想親吻海報內的偶像時,偶像也會即時有反應,讓粉絲有臉紅心跳之感。

研究小組今後還打算加入洗髮精的香味,初吻時的檸檬香味,偶像親聲細語說「我喜歡你」等裝置,讓忠實粉絲們與偶像親吻更加真實!此電子海報今後可以用在街頭看板、偶像團體的劇場、漫畫店的店面等,粉絲們可隨時停下腳步自由地親吻心愛的偶像。(綜合報導)

美發現2種新血型 東亞常見

新加坡媒體報導,美國科學家發現 2 種新血型,分別被命名為「朗格雷」及「朱尼奧」,並認為新血型在東亞地區最常見。

星媒報導,美國佛蒙特大學生物學家在實驗中發現 2 種名為「ABCB6」和「ABCG2」的特殊「運輸蛋白 (transport proteins)」,並且把含有這 2 種蛋白的新血型分別命名為朗格雷 (Langereis)、朱尼奧 (Junior)。

生物學家表示,朗格雷及朱尼奧血型在東亞地區最常見,特別是日本。據研究發現,日本有超過 5 萬人屬於朱尼奧血型。

此外,這兩種「運輸蛋白」也與腫瘤耐藥性有關聯,對癌症防治的研究同樣具有極大的價值。

報導指出,常見的人類血型有 A、B、AB 及 O,而人類上一次發現新血型是數十年前的事,這次新發現是 1 次歷史性的突破。血液一直以來都是醫學界研究的重點,對輸血、器官移植,甚至是女性懷孕都有重要的影響。(中央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