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國建兩棲屋

英國一家建築公司正在設計一款歷來首見的「兩棲屋」。這種房屋能「水漲屋高」,讓屋主不但能欣賞泰晤士河畔的秀麗景色,也能避免水災來患時造成財物損失。

這種兩棲屋距泰晤士河畔僅 10 公尺,面積約 225 平方公尺,預計今年內可建造出第一間兩棲屋。兩棲屋內有 3 間臥室,設計時尚環保,與四周景色調和一致。它建在一個由 4 根支柱支撐的船塢上,洪水來襲時,水壓會讓房子浮至水面,因此不會被淹沒。

兩棲屋外有3層陽台,種植蘆葦及灌木等有助吸水的植物,還有草地及庭園,營造綠化效果之餘,層層遞進的設計能有效排水並避免船塢淤塞,同時顯示屋外河水的上漲程度。

兩棲屋造價估計高達 150 萬英鎊 (台幣約 7 千萬),雖然比一般面積相同的房子貴 2 成,但在保險成本上能為屋主省下一筆。

泰晤士河每隔約 20 年便會決堤一次,2007 年河水上漲曾淹沒數百間房子。(綜合報導)

美國成功培育出混合胚胎猴子

美國科學家 5 日表示,全球首批混合胚胎 (結合多個不同胚胎) 的猴子已經在美國誕生。這在醫學研究上是一大進步。

到目前為止,科學界主要使用老鼠製造實驗室裡的「嵌合體」動物。嵌合體動物英文是 chimera,字根是希臘文,意指獅頭、羊身、蛇尾的怪獸。

長期以來,科學家打造嵌合體動物時,典型做法是使某些基因不發生作用,以便研究嵌合體動物的疾病和療法,包括肥胖症、心臟病、焦慮、糖尿病和帕金森氏症。

不過,嵌合體靈長類的製造過去一直失敗,美國俄勒岡衛生/科學大學「俄勒岡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」的科學家改變方法,獲得突破。

嵌合體老鼠的主要產生方式,是將實驗室裡培養的胚胎幹細胞植入一隻老鼠的細胞,但這方法在猴子身上行不通,因為老鼠的胚胎容許實驗室培養的胚胎幹細胞結合,靈長類的胚胎則否。

俄勒岡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改變方法,並且使用六隻猴子的細胞,產生三隻健康的公獼猴,取名 Roku、Hex 和 Chimero。科學家米塔里波夫說,他們使用的細胞彼此合作,形成組織和器官。(綜合報導)

全球最輕材料 比頭髮薄一千倍

科學家聲稱已經創造出全球最輕的固體材料,一種可以放在蒲公英上面,又不會壓壞種子的金屬。

這種物質是由微小的金屬中空管子製成,管壁比人類髮絲薄 1000 倍,管子排成交叉的斜格圖案,中間有空隙。

研究人員說,這種材料有 99.99% 是空氣組成,比保麗龍輕 100 倍,有「極高的能量吸收」特質。

未來的可能用途,包括用在隔熱、電池電極與吸收音量或共鳴的產品,或是緩衝震動。

這項研究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的「科學」(Science) 期刊,研究單位是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 Irvine) 與 HRL 實驗室。

工程師說,這種材料的強度來自於其格子圖案井然有序排列的本質。

HRL實驗室研究人員卡特 (William Carter) 說:「現代建築由於其結構,都非常的輕且堅韌,艾菲爾鐵塔和金門大橋便是最好的例證。」

他說:「我們把這個概念帶到奈米與微小尺度,來改革輕質材料。」

報告主筆謝德勒 (Tobias Schaedler) 博士說:「訣竅是以管壁比人類頭髮薄1000倍的中空管子,組裝成互相連結的格子圖案。」(每日郵報)

罕見雙手移植手術成功 美6旬男感謝上天奇蹟

美國 65 歲男子曼吉諾 (Richard Mangino) 2002年因細菌感染,失去肘部以上的雙手和下半截雙腿。他上周在波士頓布里罕婦女醫院 (Brigham and Women`s Hospital) 接受罕見的雙手移植手術,現在手指已經可以活動。

醫院的 40 人外科團隊,經過 12 小時手術,為他接上由一名男子捐贈的雙手。主持手術的醫生陶保 (Simon Talbot) 說,手術很成功,不過曼吉諾還需要接受幾個月治療,而且至少得過半年才能恢復觸覺。

原為波士頓羅根機場聯合航空公司地勤主管的曼吉諾,14 日出席記者會,首先向捐贈者的家屬致謝。

捐贈者的身分並未公開,不過他的遺孀發表聲明,表示她的丈夫身前即表明要捐出遺體。

曼吉諾說,他很高興能夠恢復比較正常的生活。他說:「自從我的長孫崔沃出生以來,我一直在祈求奇蹟出現,讓我能夠恢復觸覺,能夠撫摸他的小臉、頭髮。那對我是一種奇蹟。」

他說:「今天,我期望的奇蹟終於成真,而我將永遠銘感五內。」

育有三個子女的曼吉諾自截肢後,一直靠義肢維持正常生活,包括開車、彈吉他和用電腦。

但是,這些成就得來不易。他說,失去一隻手或一隻腳,活動起來需要多花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精力,因此失去四肢有多辛苦可想而知,人家過一天,等於他過兩天。

曼吉諾說:「我過去九年做的那些事情,人家看到都說是奇蹟,而我告訴他們,每天得出現 25 或 30 個奇蹟,才能成就我這個人。現在我不必光是為了早上起床,就得表現奇蹟。」

手部移植必須把皮膚、筋腱、肌肉、韌帶、骨頭和血管精密的連接起來。全球第一宗雙手移植是 2000 年在法國的里昂進行,而曼吉諾是美國第四個接受雙手移植的人。(《世界日報》/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)

移植死人子宮 土耳其創首例

土耳其女子賽特 8 月成功接受子宮移植手術,成為全世界第 1 位接受已故人士捐贈子宮的女性,這個案例讓全世界數百萬想懷胎生育兒女的女性燃起希望。

土耳其南部安塔利亞省阿卡德尼茲大學醫院的醫生,8 月 9 日成功將子宮移植到21歲的賽特體內。她天生沒有子宮,全世界每 5000 位女性就有1位像她一樣。

賽特是家庭主婦,丈夫是汽車維修技工,她已待在醫院約 6 個月。她說:「幸福、興奮和各種各樣的感受都交織在一起。」

賽特在病房裡說:「如果神同意,我們將可以親手擁抱自己的娃娃。」賽特剛做完每週例行檢查,感覺有些疼痛。

賽特說:「我從不怕手術,從沒想過我會經歷的痛楚或磨難。」「這個子宮已經是我自己的器官了……我們一直等著這天到來。」賽特說,家人和親戚一直支持她設法解決她的醫療問題。

顯微外科醫生奧茲康說:「這次手術很成功… (但是) 當她懷孕之後才能算真正成功。現階段我們對於組織沒有排斥反應、仍然活著,感到高興。」(中央社)

全球首例 西班牙完成雙腿移植

全世界第一例雙腿移植手術日前在西班牙瓦倫西亞的「信仰醫院」(La Fe Hospital) 完成,然而由於手術太過複雜,目前尚無法斷言成敗。主持這項手術的卡瓦達斯 (Pedro Cavadas) 博士表示,他至少要等48小時後才能對外說明細節。

接受移植的病人是一位年輕男性,醫院未透露其姓名,他因意外雙腿受傷,必須從膝蓋上方截肢,醫療團隊原本要幫他裝義肢,但因截肢部位太高而無法進行,後來決定為他動移植手術,希望未來他能自己走路。至於移植使用的腿,則是來自一位身分未透露的捐贈者。

這起手術從十日晚開始,經過將近14個小時才結束。一位院方人士表示,如果病人對移植的肢體產生排斥,應該很快就會顯現,預估醫師需要一個月左右才能確定手術到底有多成功。

即使手術成功,病人仍須面對漫長艱難的復建過程,才有可能重新走路。西班牙「全國移植組織」執行長馬丁尼茲指出,在復建過程中,病人的「新腿」必須能夠支撐身體的重量,這比移植雙臂的病人要復建更困難。

卡瓦達斯是西班牙移植手術權威,2008年他進行西班牙第一例、全球第二例雙臂移植手術,2009年主持西班牙第一例、全世界第八例臉部移植手術,以及開創全球先例的舌頭和下顎移植手術。(綜合報導)

透明飛機 萬呎美景看透透 可打虛擬小白球 香氛紓壓 40年後實現

歐洲飛機製造商空中巴士公司 (Airbus) 13日公布新型客艙的設計細節,乘客可透視艙壁欣賞天地景觀,就連座椅也可感應乘客的體型與需求,此一創舉可望在2050年實現。

這款新型飛機的透視客艙是模仿鳥類的骨骼架構,以仿生工程架構建造而成,可以減少飛機重量、燃油消耗量並降低噪音。

客艙的仿生工程構造會塗上高分子聚合物薄膜,可控制天然光線、濕度及溫度。乘客只要揮揮手,就可以讓客艙變透明,且清楚看到天空及腳下的城市與風景。

新的座椅可依乘客不同的體型與需求,提供按摩或飲料。椅上另配有透過體溫供電的全像彈出電玩裝置與飛行娛樂系統,只要搭配虛擬投影幕,便可讓乘客在機上打一場虛擬高爾夫球賽或進行視訊會議。

客艙內另設有活力區,提供維他命、富含抗氧化劑的空氣、情境照明與芳香指壓療法,讓乘客藉此放鬆身心。空中巴士執行副總裁向賓 (Charles Champion) 說:「我們研究發現,2050年的乘客期望有個無縫且關注環境的旅遊經驗,因此新型客艙設計便以此為主軸。」(每日郵報)

世界首輛用3D印表機製作的可騎的單車

英國科學家已發明出世界第一輛用電腦印表機列印出來的腳踏車:空氣腳踏車 (Airbike)。

日前英國菲爾頓的歐洲航空防衛與太空集團 (European Aeronautic Defence and Space Group) 展示了一輛新型腳踏車,儘管外觀上並沒有太多的特別之處,但據該集團的科學家表示,這輛腳踏車是使用一種添加劑層製造技術 (Additive Layer Manufacturing) 列印出來的。

據瞭解,「空氣自行車」使用尼龍為材料,與鋼鋁結構的單車一樣堅固,但重量卻減輕了65%。科學家先在電腦上進行設計,然後由印表機將融化的尼龍材料層層疊加,製造出腳踏車。

據表示,這種3D列印技術只須使用一般技術1/10的材料,未來可以廣泛地應用在航空與汽車製造業。(郵報線上)

日本新子彈列車隼鳥號 初期時速300公里

時速300公里,號稱日本最快的子彈列車「隼鳥號」(Hayabusa),5日在東北新幹線正式通車。有著尖長鼻子,外型流線的隼鳥號,聲稱它的豪華客艙不輸商業客機的商務艙。

隼鳥號5日起將往來於東京與青森之間,鐵路總長675公里,每趟3小時又10分鐘,一天來回兩趟,是子彈列車首度行駛至本島北端的青森,未來時速將加快到320公里。

上午6時10分,隼鳥號從東京站出發,列車啟動的剎那,鎂光燈此起彼落,眾人興奮不已,上千名的鐵道迷擠在站台上爭相拍照。

唯一美中不足的,是1名年約60歲男子在人擠人中跌落月台,幸好列車尚未開動,這人其後自行爬上月台,有驚無險,但隼鳥號因此延遲7分鐘上路。

搭乘隼鳥號特等艙,單程票價2萬6360日圓 (台幣9400元),艙內有厚毛地毯,座椅可躺平,有飲料、食物供應。

為迎接東京奧運,日本1964年誕生第一條新幹線。面對人口老化與國內需求減少,日本正積極對外輸出新幹線高速鐵路系統科技。日本曾將新幹線科技售予台灣,此刻正瞄準巴西、越南、美國等市場,但同時面對來自中國、法國、德國的強大競爭。

日本也正在發展磁浮列車,2003年試車時,聲稱時速達581公里,破世界紀錄。日本計畫2027年推出東京至名古屋的磁浮列車,2045年再推出東京至大阪磁浮列車,往返一趟僅1小時又7分鐘,不再是2小時25分鐘。(每日郵報)

「死光」衛星天線熱度等於5千個太陽

美國19歲少年艾立克.傑克曼 (Eric Jacqmain) 利用一般的玻璃纖維衛星天線製作出一種聚光碟,號稱其集中的熱量相當於5000個太陽。

這款聚光碟高5英尺9英吋 (175公分) 寬42英寸 (107公分),只是用普通的衛星天線和約5800個鏡片製成。但它發出的熱量足以使鋼鐵融化、鋁塊汽化、水泥煮沸、泥土變為熔岩、瞬間摧毀任何有機材料。

傑克曼稱這個聚光碟產生的光線為「死光」,他說,只要目標不會迅速傳遞熱量,那麼它們最後都會被融化或蒸發。

可惜的是,這項發明自燃後被燒燬了。但傑克曼已計劃製作一個更強大的聚光碟,預計使用32,000個鏡片。(綜合報導)